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吞吴的越王勾践

发布时间:2019-07-31 18:37传承者:Fanlishi来源:未知
字号:

越王勾践是春秋晚期越国的国君,越王允常子。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打败吴国老王阖闾,得意忘形,终被吴王夫差和伍子胥领兵打得大败。他以卧薪尝胆的精神,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一个被人斥之为“越之水重浊而汩,故其民愚极而垢”的弱小国家,成为一个国富民强的泱泱大国,成为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

自刎乱吴,激化矛盾

在我们没有讲到越王勾践之前,先来了解一下越王勾践之前几个君主的背景。(东周)敬王(姬匄)周敬王,名姬匄(公元前?~前476年)。周景王第二子,周悼王弟。悼王病死后继位,在位44年,病死,葬于三壬陵(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10里处)。周敬王姬匄在悼王病死后,由刘卷、单旗扶持继位,居于翟泉,时人称为“东王”。姬匄在位期间,吴国也强盛了起来,积极参加争霸。公元前515年,吴王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在从楚国逃亡来的贵族伍子胥(名员)的协助下,指使勇士专诸将匕首藏在鱼腹中,乘宴会上进食的机会,刺杀了公子光的堂弟、国君僚,夺取了王位。公子光登上了王位,史称吴王阖闾。

阖闾登上吴国王位,即任用逃亡到吴国的原楚国贵族伍员(伍子胥)和齐国的孙武,改革内政,“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扩充军队,加强战备,并制定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略方针。定都会稽(今浙江绍兴)。

据有今浙江北部地区的越国,领土狭小,人口稀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楚为联越制吴,积极扶植越王允常,从而使越力量迅速壮大。公元前510年,吴国进攻越国,两国争战就此展开,双方你来我往,开始了长期的拉锯战。

勾践(约公元前520~前465),大禹后裔。其先禹之苗裔,夏后帝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勾践允常子也。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允常去世,继位越王。名菼执,勾践、鸠浅同声相通。

当时的吴国经济基础之所以那么厉害,是因为一次战争。这场战争就“吴楚豫章之战”。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吞吴的越王勾践

吴王阖闾七年(公元前508年)夏,桐国(今安徽省桐城县北)背叛了楚国。桐国的北面,原来有个小国舒鸠(今安徽舒城县),很早以前就被楚吞并了,因此舒鸠人十分怀恨楚国。孙武、伍子胥利用桐国背叛楚国之机,派出间谍前往舒鸠,唆使他们说:“如果你们想办法诳骗楚军来攻打我国,我军便佯装惧怕楚军,假意代楚伐桐,使楚国对我不存戒心,这样就可以寻机消灭它。”舒鸠人为了报复楚国,便听从了吴国的误楚之计。他们编造了一套假情报,去欺蒙楚国。楚国君臣利令智昏,果然听信了舒鸠人的谎言,在这年秋天派令尹子常率大军伐吴。孙武、伍子胥领兵迎敌。二人谋划一番后,采用明攻和暗袭相结合的战术:一方面,大张旗鼓地调集水兵战船前往豫章,以迎击楚师;另一方面又暗集军队于巢地(今安徽巢县东北)。楚将子常得报吴军战船摆满桐国以南的江面,便误以为吴军胆怯,想用伐桐来讨好自己,于是把大军驻扎在豫章地区,静观事态的变化。这样,楚军从秋天一直驻扎到冬天,时间一长,土气便日益低落,防备自然也开始松懈。孙武抓准时机,率吴军突然包围了楚军,打得楚军猝不及防,落荒而逃。随后,又出其不意地攻克了巢邑,还俘虏了在巢邑驻守的楚公子繁。

但是这样一个在当时能数得上的强国竟然被刚上台的越王一个心理战术给搞垮了。

公元前506年,阖闾率军攻楚。次年春天,允常乘吴国内空虚,出兵袭击吴都姑苏。吴王急忙抽兵回救,允常自知力不能敌,遂在大掠之后主动撤兵而还。公元前496年,允常病死,子勾践继位。吴王为“南服越人”,遂乘勾践新立之机,率军攻越。双方对阵于檇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勾践见吴军容严整,组织敢死队连续几次发起冲击,均被吴军击退。在此情况下,勾践迫使犯了死罪的囚徒,列为三行,持剑走到吴军阵前,一起举剑自杀。吴军将士被这一疯狂举动所震慑,纷纷拥上看个究竟,吴军阵势因而大乱。越军乘机发动突然袭击,大败吴军。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呼而自刭。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师败于檇李,射伤吴王阖庐。”。大意是:越王勾践派军中罪人成列自刎惊乱吴军而侥幸得胜,一举打败吴军,射伤吴王。

《春秋左传》中记载,勾践因怕吴军齐整而将死囚编为三行敢死队,以剑自刎,喊道:“二君有治,臣好旗鼓,不敏于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归死”,扰吴军心而致吴军大败。灵姑浮“以戈击阖闾,阖闾伤将指”,还捡到了他的一只鞋。“将指”就是大脚趾。但伤到脚趾怎么就死了呢?《春秋左传》中没有记载,只说他“卒于陉,去檇李七里”。陉是山脉中断的地方,烽火台肯定是没有的。

这次大战,吴军投入精兵三万是明朝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的叙述,他说两军列阵于五台山(到明朝再想不出“檇李”这样的地名了)。勾践先出敢死队,左右各500人,然后又出囚徒300人列3行。《东周列国志》中说灵姑浮用的是刀,砍中了阖闾右足。它描写阖闾是怎么死的呢?是“吴王因年老不能忍痛,回到七里之外,大叫一声而死”。

在讲到这节内容时,我们不得不提一提这个人的个人简历。阖闾(?―前496),又作阖庐,姓姬,名光,吴王诸樊之子,故又称“公子光”。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著名军事家,为“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515年,因王位继承问题,公子光以庆贺吴王僚伐楚班师设宴招待。勇士专诸将剑藏在鱼腹中,趁上菜之机刺杀了吴王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专诸刺王僚”,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史称“吴王阖闾”。

阖闾上台后即开始实施强国富民振兴计划。他广泛搜罗人才,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并在全国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鼓励政策,施恩行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吴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逐渐得到加强。前506年,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之郢都,逼得楚昭王出逃。后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师,在秦延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复国,但楚自此一蹶不振。

没有读过《史记》的人,可能会对“阖闾”这个字感到奇怪。春秋战国时期先人的名字都那么随意而有诗意,不似今天我们这样实际而平庸。比如阖闾,阖闾二字是两扇门――阖是闭着,《易经》中说,一阖一辟为之变,辟也就是开;而闾是通向里巷,也就是通向邻里、市井。前者是藏,后者不仅是开,而且是聚拢。

阖闾用伍子胥献给他的刺客杀吴王僚,这刺客叫专诸,他将鱼肠之剑藏在蒸好的鱼肚中实施了暗杀与改朝换代。阖闾共得到越国献他的宝剑三把:鱼肠剑逆理不顺,臣以杀君,子以杀父,所以用来杀了前吴王。盘郢剑是不法之物,对主人不亲,所以被他女儿用以自杀。第三把湛庐剑集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可临阵拒敌,但主人如有逆理之谋就会自动离去。在《吴越春秋》中,它就自动出鞘而去,从水面掠过而至楚昭王的枕边。现在我们还有这等想象力吗?

阖闾当了19年吴王。掌权时间最长的吴王是第一任寿梦,25年;第二位是阖闾的儿子夫差,20年,比他父亲多一年。

从上面的檇李之战中我们发现,在古代战争中,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冷兵器作战,以残酷的肉搏战为主。士兵必须最近距离的面对鲜血淋漓的死亡,除遭受到肉体的打击之外,心理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越王勾践正是觉察到了士兵心理上的这一弱点,迫使死罪之徒自刎于阵前,从心理上彻底的摧毁了吴军的勇气,使其阵型不战自乱。这就是一个旷世之才越王勾践所使用的智能――心理战来使对方的军队不攻自破。

兵败夫椒,忍辱求和

唐代诗人杜甫《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生活中的“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也是这个意思。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打垮敌军主力,擒拿敌军首领,使敌军彻底瓦解的谋略。如果错过时机,放走了敌军主力和敌方首领,就好比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夫椒之战,吴王夫差虽然获胜,但他没有乘胜一举灭越,也没有当机立断把勾践杀掉,为以后越国的发展及继而攻灭吴国埋下了隐患。

自从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檇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后,两国由此就结下怨恨,连年战乱不休。《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大意是:“吴王阖闾临终前告诫儿子夫差:一定不要忘记越国给我们的耻辱。”

夫差即位后,遵照遗训,日夜勤兵,矢以报越。还叫人经常提醒他。他每次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夫差遵照遗训,励精图治,苦练精兵。他任命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日夜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报杀父之仇。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鲁哀元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练兵欲攻越以报父仇,打算欲先伐吴国,主张“先吴未发往伐之”。吴王夫差见时机成熟,率10万精兵,以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迎击越军,双方激战于夫椒。吴军耻丧先王,誓死图报,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高举火把,只见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连成一片,迅速向越军阵地移动,杀声震天,越军惊恐万状,军心动摇,夫差更是亲立船头,秉袍击鼓,全军勇气倍增。恰好北风大起,波涛汹涌,吴军大舰顺流扬帆而下,俱用强弓劲弩,箭如飞蝗。越兵迎风,无法抵敌,大败而走。逼得越王勾践仅以五千甲兵固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越之危亡已系于一发。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谏:“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然勾践不听大夫范蠡劝阻,发兵攻吴。吴王夫差闻之,亲率精兵击越,两军大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椒山)。终因力不能敌,惨败于夫椒(今太湖中西洞庭山,一说今浙江绍兴北),勾践率残兵五千,退守会稽山(今绍兴东南)。夫差追而围之。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勾践非常后悔,对范蠡说:“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柰何?”危急之际,纳范蠡委曲求全、以退为进之谋,卑辞厚礼以求和,派文种向吴求和。

宋人苏轼《留侯论》曾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有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在生活中我们知道,加工木材时,既要有进的方向,又要有退的姿态。而我们为人处事又何尝不需要进与退的共同作用呢?

明月退出与太阳争辉,才展现出它的恬静与温柔;枯叶蝶退去它华丽的外衣,才逃避了人类的追捕,得以生存;梅花退出与百花争艳的春天,才显示出它“凌寒独自开”的傲骨;人退出束缚自我的怪圈,其生命才会更加多姿多彩。

从古到今,以退为进、委曲求全都是我们生存和求得成功的有利战术。

委曲求全不等于卖国求荣,也不是阿谀奉承,它是要人学会牺牲,乐于牺牲。应该说这是种策略。以退为进是一种弹性自救。更是人生成功的另一策略和智慧。

面对成功同样需要忍辱负重、以退为进,面对失败更需要忍辱负重、以退为进的智谋。这一点上,越王勾践和范蠡做的更是非常到位。

夫椒之战时由于被吴军团团包围,越王勾践迫于无奈,采纳大夫范蠡、文种建议,只得向吴屈辱求和,派文种以美女、财宝贿赂吴太宰伯演,请其劝吴王夫差准许越国附属于吴。伍子胥请吴王勿许。此时,夫差急于北上与齐争霸,不纳伍子胥之言,遂与越讲和,并率军回国。

其实,越王勾践在吴国当人质时也没有少受苦。他率妻子和范蠡亲去吴国作人质,伺候夫差。抵达吴都后,夫差有意羞辱他,把他囚禁在一个石室里,要他住在阖闾坟前的一个小石屋里守坟喂马,有时骑马出门还故意要他牵马在国人面前走过。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服犊鼻、着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此外,夫差生病,勾践前去问候,还掀开马桶盖观察夫差刚拉的大便,体贴夫差的病情,“问疾尝粪”,并“三年不愠怒,无恨色。”这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刚才讲到求和,文种替越王勾践付出很高的代价。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文种“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意思是:文种跪着爬行到吴王夫差面前,叩头说:“您的亡国之臣勾践派我告诉您,勾践请求作您的臣下,勾践的妻子作您的婢妾。”此时,吴国大臣伍子胥不同意,对夫差说:“天以越赐吴,勿许也。”

文种回来向越王勾践汇报后,勾践绝望了,准备杀妻灭子,焚烧珠宝玉器与吴军决一死战。

在这关头,大夫文种向勾践献谋:“吴国太宰伯嚭,贪财好色,忌功嫉能,与子胥同朝却志趣不合。吴王敬畏子胥而亲信伯嚭。若能私下以财色结其欢心,使其言于吴王,则和议事成。”当夜文种就进献伯嚭一批“宝器”和八位“美女”!

第二天一早文种再次拜见吴王夫差。“愿大王赦勾践之罪,则尽入其宝器、倘若您不肯赦越,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焚毁其宝器,率五千将卒与您拼命!”口气之强硬,似乎比第一次求和在过之而无不及。伍子胥当即出谏:“夫吴之与越,世仇之敌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变这种状况。勾践贤明,文种、范蠡更是良臣。倘若让其求和而返回,将留无穷后患。今不灭越,悔将无及!”由此可以看出伍子胥的睿智所在。因为伯嚭是一个喜欢受贿之人,俗话说“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正在僵持不下之际,太宰伯嚭却一反当初之沉默,出来帮文种说话了:“我听说古代讨伐敌国的,也不过迫使敌国臣服而已。现在越国已经臣服,我们还有什么可苛求的呢?”吴王夫差本就志骄气傲,不把越王勾践放在眼里。听了伯嚭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受了伯嚭的迷惑,放过了本可轻易消灭的可怕敌人,答应越王求和,把围困会稽的大军撤离而去。

看到吴王被伯嚭说服后,伍子胥气得一句话也没有再说,从这件事上让我们更了解到伍子胥其人的深谋远虑。凭借自己的智慧他早已洞察了此次放过越王勾践的危害。所以退朝以后,即愤愤地告诉臣僚:“越王得此缓解之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必能卷土重来。二十年之后,我大吴之国,恐怕要化为一片荒沼了!”

越王勾践之所以能东山再起,没有被吴王杀死,这其中与范蠡出的上述计策息息相关。就像《红灯记》唱词的一样:“做事要做这样的事,做人要做这样的人。”范蠡做事一点也不含糊。“夫椒之战”前,他谏劝勾践不可轻举妄动,怎奈勾践不听他的话,“遂兴师”去摸吴王夫差的屁股,这一兴,就把勾践自己给“兴”到沟里去了。越国战败后,局面很糟糕,越国时刻都有被摧毁的危险,覆巢之下,难保完卵,勾践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时候范蠡沉着冷静,审时度势,以战略的高度看待问题,提出了一揽子因应困局的计划。《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意思就是,首先以糖衣炮弹进攻,大力开展金元外交,用金钱,敌人如果还不动心,那只有降贵纡尊,卑躬屈膝臣服于吴王。“市”就是讨好、买好的意思,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九・论语十一》:“所谓‘曲意徇物,掠美市恩’,其用心要作甚?”可以说范蠡这种策略相当的厉害,他为处在危险之中的勾践指明了方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首先要保住青山,留得身体在,不怕美人来,为了有柴烧再怎么委屈也只有忍着点,待日后有了转机再试图进取。可以说不管是战前还是战后,范蠡对形势都有清醒的判断,示人以鸽派的气象,一旦时机成熟,该出手时就出手,决不打折,“蠡曰‘可矣’”、“范蠡乃鼓进兵”。

勾践、司马迁之生,绝不是芸芸众生之怕死贪生,亦不是俗语所言“好死不如赖活”。勾践之生,意在复国,意在雪恨,意在洗刷耻辱;司马迁之生,生于意志,生于理想,生于未竟之业。死需要勇气,生同样不能怯懦。为了理想,勾践强忍了下来;为了理想,司马迁隐忍了下来。一忍天地宽,再忍活路长。勾践最终完成了复国宏愿,成就了卧薪尝胆、有志者事竟成的千古美名;司马迁亦最终写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鸿篇巨制,以煌煌文采高表于后世也。假如,勾践于失落之时,选择的不是生而是死;司马迁在途穷之际,走上的不是生路而是死道,那么,历史将会怎样?

古之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负重必先能忍辱。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后来也就能成就一番大业。生活中的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面对一个个困难和挫折,面对无端的屈辱和怨气,我们该怎么办?呈一时匹夫之勇,还是忍一时风平浪静?很多时候,冷处理是非常有效的解决办法。

我们要学会曹操的处世原则“静观中等待,蓄积中爆发”。等待是什么意思?不就是忍辱负重,静观其变吗?蓄积中爆发便是忍辱负重的必然结果,这个结果是比较理想的。

纵观古今历史,忍辱负重的故事举不胜举。曾先后有东汉、南宋、元朝、明朝等朝的君主,在国家沦陷时,努力挣扎过,但终难逃脱覆灭的命运。而成功复国之人,除了勾践,大概要算明朝的第六位君主明英宗了。明英宗在“土木之变”后,被元朝后裔也先俘虏,掠至漠北。其弟朱祁钰在于谦等人的拥戴下继位,改元景泰,并成功抵御了也先的要挟与进攻。后来,英宗被释放回京,景泰帝把英宗安置在南宫,严加防范,一过就是7年。最后,英宗在景泰帝病重之际,利用几个大臣和太监的帮助复辟,忍辱负重成就了英宗。

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干出一番事业或做好一项艰苦的工作,没有忍辱负重的思想准备,是不可能干好的。面对困难和挫折,需要的是勇气和方法,而不是眼泪和鲁莽。

蒲松龄在《落弟自勉集》中是这样评价勾践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人生就是拿出自己的智慧,凭借自己的正直和苦难经历,卧薪尝胆成事业,信仰自强铸人生!这样做了,即使生活不如意,别人也不会说你是弱者,因为我们努力过,尝试过,不曾堕落过,也一直是百姓眼里的“挺着腰杆的人”!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奋斗努力的目标志向,有了努力的目标,就如同黑暗中有了一点亮光,它会指引我们不断前进、不断超越。确实,没有希望和理想的人生是麻木空虚的。

古今中外举凡杰出的人物,都是敢于奋起与人生的逆境抗争,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做生活的强者,都是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最终赢得了命运的青睐。

从上述的故事中我们也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强国、兴国离不开善于纳谏,任人惟贤的开明的君主,更离不开忠诚智勇的谋臣。

开明君主,幸得治世能臣

前文讲过,勾践忍辱负重在吴国为奴三年,由于其尽心服侍,再加上伯嚭不时接受文种派人所送之礼而在夫差前为勾践说好话,使夫差认为勾践已真心臣服,决定放勾践夫妇和范蠡回国。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呢。范蠡跟着勾践在吴国做了三年的奴仆工作。为臣仆3年,备尝屈辱。一天,吴王夫差单独把范蠡找去,对他说:“勾践给我当奴仆,你何必还跟着他?俗话说,‘聪明妇女不嫁败亡之家,明哲臣子不跟国灭之君’。你若抛弃勾践归顺我,我就免除你的苦役,让你做大官。”范蠡跪下说:“感谢大王的好意。俗话说,‘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言勇’。我是败国之臣,何敢再望富贵?还是让我跟着旧主为您服役吧。”吴王见范蠡意志坚定,只好作罢。

勾践七年(前490)吴王放勾践、范蠡回国,回到越国后,越王勾践一心想要报仇雪恨,带头日夜苦干,重新积聚力量,为了激励自己,他在日常生活里特别定了两条措施。一是“卧薪”,晚上睡觉时不用垫褥,就躺在柴铺上,提醒自己,国耻末报,不能贪图舒服;二是“尝胆”,他惟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起居的地方挂着一个苦胆,出去和睡觉前,都拿到嘴里尝一尝,还自己问:“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提醒自己不能忘记会稽被俘的痛苦和耻辱。这就是历史上说的“卧薪尝胆”。

这个范蠡为越王勾践付出了那么多,范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通过本书只了解《史记》中的帝王似乎还缺少点东西。了解一下一个出色皇帝身边的出色大臣也是多有益处的。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楚人。与文种同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灭吴,尊为上将军。蠡认为在有公于越王之下,难以久居,而且深知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至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因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因为经商有道,逐成巨富,民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

他的一生大起大落,经历坎坷;又大智大勇,名声显赫。青少年时代,他虽生活在“衰贱”之家,却饱读典籍,胸怀大志,但又愤世嫉俗,性情怪异,被人误称“狂人”、“疯子”。后受宛令文种拜访,二人成为挚友,一起离楚赴越共创大业。

到了越国之后,他首先被任命为赵国上大夫,后任上将军,担任相国要职,从政率军,二十余年忍辱负重、呕心沥血、励精图治,以文韬武略、深谋远虑襄助越王勾践奋发图强,兴越灭吴,功绩卓著,名炳史册。范蠡勇而善谋,能屈能伸,克敌制胜,胸有成竹,在历史中是一个颇具个性、卓尔不群的历史人物。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的军事宗旨: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为后世称道并沿用。

范蠡著名的经济思想:“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等至今对现代的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著作有《计然篇》;在《国语・越语下》《史记・货殖列传》中均有记载;《汉书・艺文志》记有范蠡兵法二篇,但皆已流失。

为了让我们多了解一下范蠡生平事迹,让我们粗略地看一下范蠡生平年表。

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楚灵王五年)范蠡出生宛地三户邑,其时孔子十五岁。

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五年、楚平王十三年、吴王僚十一年);宛令文种见范蠡,范蠡时年二十岁。

公元前511(鲁昭公三十一年、楚昭王五年、吴阖闾四年);范蠡邀文种入越,时年范蠡二十五岁。

公元前494年(鲁哀公三年、楚昭王二十二年、越勾践三年);勾践兵败西于会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种等。范蠡时年42岁。

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楚昭王二十三年、越勾践四年);勾践、范蠡君臣入吴为奴,范蠡时年43岁。

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楚昭王二十六年、越勾践七年、吴夫差六年);勾践、范蠡君臣离吴返越,范蠡时年46岁。

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楚惠王三年、越勾践十一年、吴夫差十年);勾践欲起兵伐吴,范蠡劝阻,范蠡时年50岁。

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楚惠王五年、越勾践十三年、吴夫差十二年);吴再次代齐,占于艾陵,越王君臣朝见吴王,君臣皆有贿赂,进一步麻痹吴人,夫差杀伍子胥。范蠡时年52岁。

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楚惠王七年、越勾践十五年、吴夫差十四年);吴、晋黄池之会,越师乘机袭击吴国,大败之,杀吴太子等,年底吴越讲和。范蠡时年54岁。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楚惠王十年、越勾践十八年、吴夫差十七年);越兴师伐吴,兵至于五湖。范蠡时年57岁。

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十七年、楚惠王十一年、越勾践十九年、吴夫差十八年);三月,越伐吴、吴师还战于笠泽、双方夹吴松江而阵、越人大败吴师。范蠡时年58岁。

公元前475年(鲁哀公二十年,楚惠王十四年,越勾践二十二年,吴夫差二十一年);十一月越围吴、范蠡采用围而不攻的战略,令吴师自溃。范蠡时年61岁。

公元前473年(鲁哀公二十二年,楚惠王十六年,越勾践二十四年,吴夫差二十三年);年底,越灭吴,夫差自杀,范蠡时年63岁。

公元前468年(鲁哀公二十七年,楚惠王二十一年,越勾践二十九年);越王实现霸业,范蠡即泛舟五湖,时年68岁。

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践卒,时年范蠡71岁。

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范蠡这个人都显示出了过人的智能。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处处可以见其过人才智。处逆境时,他劝勾践“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战败后,勾践听从范蠡、文种之计去吴国求和,通过贿赂吴国太宰使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夫妻入吴为人质。此时勾践欲将他更欣赏的范蠡留下治理越国,独自一人带着文种入吴为奴。但范蠡放着在越国“人上人”的日子不过,说“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极力要求随勾践入吴。赴吴后,范蠡处处小心谨慎替君分辱、取得夫差信任,两年之后,越国君臣均能全身而反国。司马迁所撰的《史记・货殖列传》有载:“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大意就是说他们返回越国后范蠡和他的老师计然辅佐越王勾践练兵治国,历经十年后越国富强。他们苦心等待时机,准备伺机报仇。终于公元前473年灭吴。范蠡后又助勾践挥兵北进、会盟诸侯,使他成为“春秋五霸”中成为的最后一位霸主。

我们知道唐代的房玄龄、杜如晦这两个人都是唐代著名的宰相。一个多谋,一个善断,被后世称之为“房谋杜断”,他俩合作,一起成就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而勾践的成功和范蠡的忠心辅佐也是分不开的。

励精图治,等待时机

在武王计划伐纣时期。一日,遇到了姜子牙,向他请教什么时候伐纣最好。姜子牙通过分析,认为纣王虽然昏庸,但商王朝的气数未尽,应该耐心地等待,到商王朝气数完全衰竭的时候再出兵,那样就容易取得胜利。武王采纳了姜子牙的意见。耐心地养精蓄锐、等待时机,一直等了十五年。十五年后,商王朝气数殆尽,武王出兵伐纣,果然势如破竹,大获全胜。这说明,耐心是成功的磨刀石;学会了等待时机,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范蠡回国后,与文种等为勾践制定了结好齐、晋、楚,表面卑事吴国,暗中积蓄力量和兴越方略。越国遭受战争创伤,田地荒芜,人口减少,生产受到很大破坏。

为使国家富强,勾践采纳了范蠡、文种提出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策。要范蠡负责练兵,文种管理国家政事,推行让人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家奖励耕种、养蚕、织布。尤其鼓励生育,增加人丁。规定男20、女17必须结婚,否则父母受罚;上了年纪的人不准娶年轻姑娘为妻;妇女临产前要报官,由国家派医官检查照顾;生男奖酒1壶、狗1条,生女奖酒1壶、猪1头;家有两个儿子的,国家负责养活一个,有三个儿子的,国家负责养活两个。

越王勾践从此苦心焦思,发愤图强,富民兴国。他还亲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自奉极微,出不敢奢,入不敢侈;内修其德,外布其道;充实府库,垦其田畴;缓刑薄罚,省其赋敛;奖励生育,训练士兵。纳相国范蠡建议,选四达之地筑城立廓,以图霸王之业。先建小城,后建大城。于是人民殷富,社会安定,士民皆欲与报吴耻。志在灭吴的深刻用心,在范蠡、文种辅佐下,励精图治,发展实力,等待时机。

随着国家慢慢富强并迅速恢复生机的同时,勾践又采取许多办法麻痹吴国,恭谨事吴,贡献美女、玩好、方物、巧匠,以娱夫差,消除其对越的戒备;迎合夫差率精兵急于求霸之心,导吴北进中原,耗损其国力、军力,造成吴国内耗。勾践每年每月都会按时给吴国纳贡,使夫差始终相信他是真心臣服。继续贿赂吴太宰伯嚭。派出奸细刺探吴国的消息,散布谣言以离间君臣关系,使夫差杀害忠良。勾践又以越国遇灾为由,不时向夫差借粮,使吴国粮食储存减少,而越国则储备充足。探知夫差要建造姑苏台,勾践派人运去特大木料,说是“神木”,夫差非常高兴,扩大了姑苏台的设计,使吴国更加劳民伤财。勾践又施美人计,为夫差的姑苏台选送美女。其中有一叫西施的,不仅美貌无比,且有才识,是由范蠡在芋罗山上选得,并经过了训练。夫差得到西施,极其宠爱,以至言听计从。

伍子胥早已察觉勾践所作所为意在复仇,多次劝谏,不仅未被夫差接受,反而引起夫差的反感和怀疑。公元前485年,夫差为争霸而北上伐齐,伍子胥不赞成,指出越国才是心腹大患。夫差不听,继续伐齐,在艾陵之战中大败齐军,获胜而归,夫差十分得意,不久又听信了伯嚭的谗言,赐剑令伍子胥自尽,伍子胥死前说:“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伍子胥死后,吴王将政事交给伯嚭管理。勾践得知伍子胥已死,拟起兵伐吴,范蠡认为时机未到,还需等待。

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勾践十五年)春,吴王夫差率全国精锐部队北上黄池会盟诸侯,国内只留下太子友和老弱兵卒守卫。越王勾践想乘吴国国内空虚之机出兵攻吴。范蠡认为时机未到。他分析说:“吴王率精兵北上会盟,国中空虚,太子留守。但吴大军出境未远,闻越乘虚而入,会很快回兵击我。”因而劝勾践暂缓出兵。数月之后,估计吴军已到黄池,遂促勾践出兵袭吴。勾践乃率5万大军(发兵四万亲率君子《亲兵》六千)攻打吴国,命范蠡率师一部沿海溯淮断夫差归路,自率主力由陆路北上,歼吴守军,攻破吴都,吴军大败,太子友阵亡,焚姑胥台。这时,夫差打败齐国,正约晋、卫、鲁等国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会盟,当上了霸主。接到消息,十分懊丧,只好派伯嚭向越求和。勾践和范蠡认为吴国还有实力,一时消灭不了,答应讲和,退兵回国。

正在励精图治,等待时机的时候,吴国遭受了自然灾害。没有粮食,民不聊生。勾践想伐吴的时机已经到了。范蠡说:“天时已至,人事未尽,大王姑且等待。”

勾践闻言大怒:“我与你谈人事,你以天时应付我;现今天时已至,你又借口人事来推倭。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范蠡回答说:“大王勿怪。人事必须与天时、地利互相参会。方可大功告成。现在吴国遭灾,人民恐慌,君臣上下反而会同心协力,来抵御内忧外患。大王宜照旧驰骋游猎,歌舞欢饮。吴国见此,必然不修德政,待其百姓财枯力竭,心灰意懒,便可一举成功了。”勾践强压复仇怒火,依然等待时机。可见,范蠡是一个多么有远见的智者。

敬蛙壮士,兴师伐吴

史学界认为,一个国家的兴亡,自有它历史的必然性,有它深刻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原因,不是一两个人能左右得了的。吴国灭亡的原因一个是放虎归山,另一个是穷兵黩武,另外还加上自然灾害。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吴王夫差与齐国、晋国连年征战,争霸中原,精锐部队损失惨重,国力空虚。公元前478年,恰逢吴国大旱,百姓饥饿。越王勾践乘机北进伐吴。吴军慌忙应战,惨败于笠泽(今太湖附近)。从根本上改变了吴、越力量对比。

越军继续挥师,勾践采纳了范蠡的意见,依据双方形势,以我为主,打打停停,将吴都姑苏团团围住,按范蠡的战略,高筑营垒,围而不歼,竟达三年之久。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势穷力尽,日暮穷途,不战而自败。吴王派使臣跪行至越军大营,乞求罢兵言和。勾践欲许和议。范蠡在一旁说道:“当年大王兵败会稽。天以越赐吴,吴国不取,致有今日。现在天又以吴赐越,越怎么可以逆天行事?况且,大王早朝晚罢,全是为了一个吴国。难道忘记昔日的耻辱了吗?谋划20年,一旦捐弃前功,伐柯者就在眼前!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转头又回绝王孙雒说:“去是上天把越赐予吴国,你们不受;今天是上天以吴赐越,我们不敢违背天命而听从你们的请求。”王孙雒还要哀求,范蠡毅然鸣鼓进兵。

勾践露出不忍之色,范蠡当机立断,对吴使说:“越王已任政于我,使者如不尽快离开,我将失礼,有所得罪了。”说着击鼓传令,大张声势,使者无可奈何,涕泣而出。勾践动了恻隐之心,派人对吴王夫差说:“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大意是:我将你安置在舟山群岛,统领百户人家。吴王回答说:“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临死时吴王夫差说:“吾无面以见子胥也!”吴王夫差感到无颜面对一直对他谏言灭越的伍子胥。勾践灭吴后,埋葬了吴王夫差,而诛杀了太宰伯嚭。

此后,越国称霸江、淮,成为春秋争雄于天下的一霸。范蠡也因谋划有功,官封上将军。

南宋词人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用在吴王夫差身上一点也不为过。在西楚霸王项羽的身上,隐约可见吴王夫差的影子。

打败吴国后勾践也没有高高在上,在其立志图强期间,有一天越王勾践乘车经过禹穴边,突然看见一只青蛙,蹲伏在马路中央,见勾践的车驾到来,竟毫不躲避,而且气鼓鼓地两眼圆睁,好像不满越王干扰它的生活安宁,准备和庞大的车驾一决高低似的。

越王立起身来,就从车上对青蛙敬礼。车夫看到之后说:“大王,那不过是只青蛙,您干什么跟它敬礼?”

越王说:“不要小看了这只青蛙,区区一只青蛙能有这种勇气,敢拦阻车驾,难道说不值得致敬吗?”

这点小事,一经传开,全国军民无不鼓舞。人们都认为越王对小小青蛙的勇气都如此敬重,何况对他的部下呢!因此人人都在战斗中勇往直前,奋勇杀敌,乐意为他效死。

本文链接:http://www.fanlishi.com/lishi/renwu/299.html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投诉建议
通过E-mail将您的想法和建议发给我们
稿件投诉:ycw0925@qq.com
广告合作:178746369
联系我们
翻历史网热线:178746369
官方交流群:839696151
官方客服QQ:178746369
  • 翻历史网Fanlishi-文史经典传承者

版权所有 翻历史网 Copyright 2018-2022 备案皖ICP备1502110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