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应该对匡衡并不陌生吧?小学课本里面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么一则故事,一个家境贫寒的小孩特别喜欢读书,但是因为家里穷买不起蜡烛,白天又必须得去工作,所以他只好在自己墙皮上凿一个洞,然后利用这个洞把邻居家里蜡烛的光折射到课本上。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匡衡才算终于学有所成,故事到这里也就戛然而止了。
可能有的人迫切想要知道凿壁借光后匡衡到底如何了?他最终又变成了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背后的故事。
匡衡就这样学习了几个春秋以后,他去参加了汉朝的经学考试,然而屡试不中,终于在第九次应考的时候考中了丙科,也就是作为一名学者入仕为官,成为一名文学卒史。本来像这种官职可以说一辈子都只能治学而无出头之日了,没有想到他研究的方向正好契合了汉元帝的爱好,所以这样一来匡衡的身价就提高了许多。
匡衡到朝廷以后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讲解诗经中的一些内容,汉元帝非常喜欢。当时汉元帝还没有当皇帝,只能把匡衡封一个太子少傅,等到他即位以后,匡衡一跃成为了御史大夫,走上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峰。等到丞相韦玄成退了以后,他马上任用了匡衡来接班。
匡衡当了宰相以后,权势也算如日中天了,他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穷苦人家的小孩子了,而是进入了贵族阶层。按理说他应该回馈社会的帮扶,可是实际情况是他并不满足自己的现状,反而巧取豪夺乡里,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巧取豪夺土地近四万亩,使得当地百姓一片怨声载道。有御史大胆向朝廷接发了这个事情,当时汉元帝还不怎么相信,最后一查果然就坐实了他的罪名,所以匡衡就被下了大狱。
按照匡衡犯的罪,渎职贪污,完全可以处死他,然而皇帝毕竟是十几年来一直听他讲课,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看待,又怎么舍得对他斧钺加身呢?所以仅仅把他革职为平民而已。匡衡小时候偷光,长大以后偷赃,致使自己最终沦落回到人生的原点。如果他能够秉承着小时候那份吃苦的精神,不忘初心,相信他也不会最终沦落到革职为民的地步,相反他可能会成为一面旗帜,引领寒门子弟不断前行。
版权所有 翻历史网 Copyright 2018-2022 皖ICP备1502110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