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监察制度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9-11-29 14:21传承者:Fanlishi来源:翻历史网
字号:

在我国遥远的战国年代,御史就开始承担监察之任了,秦汉王朝都以御史之长御史大夫为封建国家与丞相、太尉并列的三巨头之一。汉朝时,御史在御史大夫领导下,分成两部分:一留在大夫官署,协助大夫办理公事;一进入宫中,由御史中丞率领,在皇帝身边,担负起监察朝廷百官的责任。

至东汉王朝,御史大夫改称司空,并无实权,御史中丞就独立出来,成立御史台,单独负起监察之责,尽管其组织关系转隶少府,实际上却是一个自行其事的独立机构。

中国古代历史上监察制度的变迁

监察机构的独立,是监察官制完善化的一个进程。由于御史有监督官纪,维护皇权独尊的显著作用,此后历代封建君主都十分重视加强御史的监察职能。魏晋南朝时期做官的多是士族高门出身,因而规定:御史中丞一职不得由高门子弟担任,以防互相包庇;同气流瀣。另外还允许中丞可以风闻奏事,意思就是,单凭道听途说,就可提出弹劾,说错了不负诬陷之罪。

相反,若未及时纠察,就要被罢官,说穿了就是要鼓励御史信口雌黄,以儆戒百官。在这样的鼓励下,御史们就只好借他人的乌纱来保自己的法冠了。

中国古代历史上监察制度的变迁

隋唐时期,封建监察制度走向成熟,法网更为严密。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台长,中丞(隋避杨忠讳,称治书侍御史)为辅。阴阳五行说以为监察司法机关主阴,北方为阴,所以唐代御史台的大门向北而开。在这阴森森的鬼地方,不知坑害了多少无辜良民,但它也确曾惩办过一些贪猾残暴的官吏和土豪,起过一些好的作用。

宋大体沿用唐制,所不同的是,宋监察御史,只能分察尚书六部,而不能出巡地方。此外,宋代专置谏院,成立了专门谏诤的机构。院中设有知院官。元丰改制时废,复置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相当唐代的拾遗),左右正言(相当唐代的补阙),分属中书、门下二省,专供规谏。但宋代的谏诤不象唐代那样是以君主为谏诤对象,而是以监察臣僚为己任,这也体现了宋代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化。。

明、清两代的监察机关称都察院,主纠察内外有司之官,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可随意弹劾官吏,诬陷同僚。都察院还负有司法责任,碰到重大案件,由都察院会同刑部、大理寺共审,这就是所谓的“三法司。

中国古代的监察机关,直接听从皇帝指挥,监督各级官吏,确实起到过一些澄清吏治的好作用,御史们的铁面无私,多多少少地保证了并不公正的封建法治的“公正”施行,铁面御史的称号得以广泛流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是,在人欲横流的阶级社会中,公正廉明的御史能有几人?相反,绝大多数御史结党营私,信口雌黄,他们对官吏松,对老百姓紧,对同党松、对异派紧,造成了封建社会里多少冤、假、错案,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封建政治的清明,给社会和人民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本文链接:http://www.fanlishi.com/lishi/wenhua/761.html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投诉建议
通过E-mail将您的想法和建议发给我们
稿件投诉:ycw0925@qq.com
广告合作:178746369
联系我们
翻历史网热线:178746369
官方交流群:839696151
官方客服QQ:178746369
  • 翻历史网Fanlishi-文史经典传承者

版权所有 翻历史网 Copyright 2018-2022 备案皖ICP备1502110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