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皇帝年号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0-01-22 14:52传承者:Fanlishi来源:翻历史网
字号: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号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替代姓的称号,这就是年号。年号本来的意义,是一种纪年方式。新的皇帝即位,必须立一个新的年号,用以改换前一个皇帝在位时的纪年顺序,同时也表明白己正统地位的确立。由于新皇帝和新年号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将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号来看待和使用。

年号的实行,始于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西汉立国之初,纪年方式采用的是简单的王号纪年法,即某帝元年、二年、三年……顺序排列下去。但到了汉文帝十六年时,稍有变化。文帝从第十七年开始,又从头纪年,依“后元”元年、二年……再往下排。景帝继位后,也曾两次改元,于是有了“中元”某年、“后元”某年的纪年。公元前140年,武帝即位。他每六年改元一次,分别按一元元年至六年、二元元年至六年……顺序纪年。公元前110年,即六元元年四月,汉武帝登临泰山,举行封掸大典。为纪念这一庆典,他又宣布,将这一年的十月改为元封元年元月,重新纪年。“元封”,就成了中国历史。就正式启用的第一个年号。有了元封这一年号以后,史官又分别追加武帝即位前三十年中的五元(即五个六年)以五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现在我们读《汉书•武帝纪》时,可以在“建元元年”的字样之后看到唐人颜师古加的一条注解:“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皇帝年号的意义

从时间顺序上讲,“建元”之年确实在“元封”之先。但就年号的真正起始而论,则在“元封”,而不在“建元”。这是我们应该弄清楚的。

汉武帝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采用了年号纪年的方式。如武帝之后的昭帝在位十三年,先后采用了始元、元风、元平三个年号。宣帝在位二十五年,先后来用了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风、甘露、黄龙七个年号。皇帝宣布改元,有相当的随意性。遇到什么高兴的事,甚至做了一个好梦,都可以成为改元的动因。还有的时候,国势衰微,天下动乱,无能的皇帝黔驴技穷,只好指望改元来振奋”元气”。例如东吴的最后一个皇帝孙皓,十七年间八次改元,有时甚至一年一改,但终究无法挽救亡国的命运。

年号的字数,绝大多数是两个字,三个字以上的极少。新朝的王莽用“始建国”;南朝梁代的萧衍用“中大通”、“中大同”;武则天夺了李唐天下之后用“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作为年号,是不多见的几个例子。年号字数最多的两例,都出在西夏。一是1038年,景宗赵元吴改元“天授礼法延柞”,二是1069年,惠宗赵秉常改元“天赐礼盛国庆”。在具体用字的选择上,使用频度最高的,无疑是“元”字。此外,像永、天、兴、和、太、康、光、安、泰、宁、亮、定、吕、隆等吉祥的字眼,也是热门候选。由于选字范围过于狭窄,造成相同年号在不同朝代反复出现的撞车现象。例如:天启、天德、太安、水康、甘露等年号出现过5次,永平、永安出现过6次,建平出现过8次,建兴更出现过11次之多。

年号的重复,选字太集中是原因之一,而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任意多次改元,是原因之二。这种情况在明、清两代,得以根本改变。明、清两代共26位皇帝,除明英宗一人例外,都是无论在位时间长短,均只使用一个年号。明代1 6位皇帝,年号分别为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英宗)、景泰、天顺[英宗)、成化、弘治、正德、亮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祟帧。涪代更规范,10位皇帝的年号分别为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

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明清两代500余年间一个皇帝一个年号的定制,使得当时及后世的人们用年号宋代称相应的皇帝,成为很自然、很方便的事情。洪武皇帝即朱元璋,崇帧皇帝即朱由检,康熙皇帝即玄烨,宣统皇帝即溥仪,绝不会产生误解。

于是,汉唐两宋时代用庙号称呼皇帝的习惯便被年号取而代之。这其中的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太祖、太宗、世祖、世宗之类的庙号几乎代代都有,容易混淆,而明清之时的年号,却意义鲜明,绝无雷同,作为帝王的代称,当然是后音更适宜了。

本文链接:http://www.fanlishi.com/lishi/wenhua/809.html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投诉建议
通过E-mail将您的想法和建议发给我们
稿件投诉:ycw0925@qq.com
广告合作:178746369
联系我们
翻历史网热线:178746369
官方交流群:839696151
官方客服QQ:178746369
  • 翻历史网Fanlishi-文史经典传承者

版权所有 翻历史网 Copyright 2018-2022 备案皖ICP备1502110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