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非攻下》记载“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拆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袛,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
上述记载讲的是禹征三苗的战争,这是三代时期(尧舜禹)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场对外战争。此役中,禹师将领一箭射杀三苗首领,致使苗军大乱溃败,是华夏史上成功实施的第一例斩首战术。此役之后,三苗集团对诸夏再无实质威胁。
禹伐三苗作战背景
三苗是上古时期盘踞在江汉地区的部族集团,《战国策》记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对于三苗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其为九黎之后,《国语》记载“三苗复九黎之德”;一说起为颛顼之后,《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颛顼生灌头,灌头生苗民”;一说其为三凶之后,《淮南子·修务篇》高诱注云“帝鸿氏之裔子混沌,少昊氏之裔子穷奇,缙云氏之裔子饕餮,三族之苗裔,故谓之三苗”。这些说法中,九黎起源于东夷,颛顼也曾为东夷孺帝,少昊更是东夷首领,可见三苗与东夷关系密切,现今的苗族也以蚩尤为祖先。
综合上述说法,小编以为三苗应起源于九黎(东夷),涿鹿之战后,蚩尤氏战败南迁,与南方蛮人融合;后来随着大洪水对诸夏和东夷的威胁,两族合作治水日益密切,逐渐形成统一的政治联盟,颛顼曾在东夷担任过孺帝,舜为东夷人即为明证,而在联盟过程中一些争权失败部落也相继被流放至南方,这些部落与九黎后裔、当地蛮人共同形成了三苗。
考古显示三苗(屈家岭文化)的农业、手工业比中原更为发达,这可能是由于南下的九黎原本就是比诸夏更为先进的一方的原因。到了尧舜禹时期,生机勃勃的三苗扼守南阳交通要冲,开始主动向北扩张,成为诸夏的心腹大患。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正如后世的隋唐前仆后继征高句丽一般。自帝尧开始,诸夏也对三苗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吕氏春秋·召类》记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判,入南海为三苗囯”,《史记》记载“(尧时)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舜)请“迁三苗于三危”。可见尧帝时对三苗进行了多次征讨,迫使部分三苗部落迁至南海和三危地区。舜时期,对残留三苗先是采取“以德服人”策略,《吕氏春秋》记载“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但是效果估计并不像记载的那样好,最终舜还是决定派禹武力征讨三苗,《竹书纪年》记载“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有苗氏来朝”;三苗短暂屈服后再次反叛,这次舜决定御驾亲征,《淮南子》记载“(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然而征讨似乎并不顺利,舜连自己的老命都搭进去了,留下了“湘妃”和“斑竹泪”的动人传说。可以说,尧舜时期对三苗的持续征讨,大大的削弱了三苗的实力,为禹时代从根本上解决三苗的威胁奠定了基础。
战争经过
先说一下战争时间,《墨子》记载“日妖宵出”《竹书纪年》中也有记载“三苗将亡,……,日夜出,昼日不出”,根据上述记载可知,战前可能发生了日食现象。根据天文推算,发生在禹时代的日食现象共有三次,分别为前2097年8月31日、前2075年6月30日和前2027年4月20日,因此禹伐三苗应当发生在这三个时间点附近。
根据“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拆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的记载推断,此时三苗突遭天灾,正人心惶惶,这场天灾可能是大地震或水灾。然而对禹而言,这场天灾实乃伐三苗的天赐良机,故曰“天命殛之”。战机不可失,于是禹发表了简短的开战宣言“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以征有苗。”(见于《墨子》),并在大巫高阳氏的神宫中承接讨伐三苗的天命(“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表明受命于天,战前动员做得非常到位,然后就率大军直扑三苗。
另外需要强调一点的是,这次出征应该是一次诸夏和东夷的联合军事行动。东夷以鸟为图腾,两族此时已经成为统一的政治联盟,因此“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指的应为东夷将领。清人孙诒让解释人面鸟身神即为《墨子·明鬼下》中秦穆公所梦见之句芒(《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东方句芒,鸟身人面”)
面对诸夏和东夷的联合大军,三苗不得不在军事重地南阳附近仓促应战,此时的三苗正民心惶惶,甚至出现了政权动荡,原因正是天灾和日食,古时对天象征兆非常看重,而日食在各种异象中最为严重,即所谓“夫至尊莫过乎天,天之变莫大乎日蚀”,一般发生日食会认为是国君不善政所导致。显然禹师的将领非常了解这一点,因此采取了斩首战术,直击人心。本来苗民就认为是首领的过错导致了这次的天灾,在电闪雷鸣之中,一个人面鸟身,宛若雷神的大巫又一箭射死自己的首领,更加以为此乃上天的惩罚,于是瞬间军心大乱。禹师趁机掩杀过去,三苗大败,溃不成军。
经此一役,三苗势力彻底退出江汉地区,尤其是失去了南阳这一军事要冲,从此再无力北上争雄,而诸夏则将势力进一步扩展到长江流域,打开了南下通道。
版权所有 翻历史网 Copyright 2018-2022 皖ICP备1502110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