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吴王阖闾率领的3万吴国军队深入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一说湖北汉川北)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都的远程进攻战。
在战争中,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而取胜。
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成功战例。
战争起因
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蔡国国君蔡昭侯、唐国国君唐成公,为报楚令尹子常(囊瓦)的勒索和被拘三年之仇,背叛楚国,与晋、吴结盟,使楚北侧失去屏障。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春,应蔡国之请,晋、齐、鲁、宋、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18国诸侯在召陵(今河南省郾城县东)会盟,共谋伐楚。同年农历四月,晋国又指使蔡国出兵攻灭楚之附庸沈国。楚国于同年秋发兵围攻蔡国。吴国君臣认为倾全力攻楚的良机已至,决定以救蔡为名,经淮道秘密绕过大别山脉,从楚守备薄弱的东北部突入楚境,对楚国实施打击。
战争过程
吴军奇袭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冬,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阖闾的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乘坐战船,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趋蔡境。子常(囊瓦)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回师防御本土。当吴军与蔡军会合后,另一小国唐国也主动加入吴蔡两军行列。于是,吴、蔡、唐三国组成联军,浩浩荡荡,溯淮水继续西进。进抵淮汭(今河南潢川,一说今安徽凤台)后,孙武突然决定舍舟登陆,由向西改为向南。伍子胥不解其意,问孙武:“吴军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孙武答道:“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敌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吴军优势难以发挥,而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
就这样,孙武挑选3千5百名精锐士卒为前锋,迅速地穿过楚北部的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均在今河南省信阳市以南,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直趋汉水,深入楚腹地,不出数日,挺进到汉水东岸,达成对楚的战略奇袭。
楚军夹击
当吴军突然出现在汉水东岸时,楚昭王慌了手脚,急派令尹子常、左司马沈尹戌、大夫史皇等,倾全国兵力,赶至汉水西岸,与吴军对峙。
左司马沈尹戍鉴于分散在楚国各地的兵力尚未集结,易被吴军各个击破,难以阻止吴军突破汉水的防御;又针对吴军孤军深入,不占地利的弱点,主张充分发挥楚国兵员众多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向令尹子常建议:由子常率楚军主力沿汉水西岸正面设防。而他本人则率部分兵力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迂回吴军的侧背,毁其战船,断其归路。尔后与子常主力实施前后夹击,一举消灭吴军。
子常起初也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议。可是在沈尹戍率部北上方城后,楚将武城黑却对子常说:“如果等待沈尹戍部夹击,则战功将为沈尹戍所独得,不如以主力先发动进攻,击破东岸吴军,这样令尹之功自然居于沈尹戍之上。”大夫史皇也说:“楚人讨厌你而赞扬沈尹戍。如果沈尹戍先战胜吴军,功在你之上,你的令尹之位也就难保了。最好赶快向吴军进攻。”子常一听,觉得有理,于是改变与沈尹戌商定的夹击吴军计划,不待沈尹戌军到达,擅自率军渡过汉水攻击吴军。
楚军中计
吴国君臣见楚军主动出击,遂采取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后撤。子常中计,挥军直追。吴军以逸待劳,在小别(山名,今湖北省境内)至大别(山名,今湖北省境内)间迎战楚军,三战三捷。子常连败三阵,便想弃军而逃。史皇对他说“国家太平时,你争着执政,现在作战不利,你就想逃跑,这是犯了死罪。现在你只有与吴军拼死一战,才可以解脱自己的罪过。”子常无奈,只得重整部队,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一说湖北汉川)列阵,准备再战。
吴国获胜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农历11月18日,吴军停止后退,在柏举与楚军对阵。吴军先锋夫概认为应先发制人,他对吴王阖闾说:“子常这个人不仁不义,楚军没有几个愿为他卖命。我们主动出击,楚军必然溃逃,我军主力随后追击,必获全胜。”阖闾不同意夫概意见。
夫概回营后,对部将说:“既然事有可为,为臣子的就应见机行事,不必等待命令。现在我要发动进攻,拼死也要打败楚军,攻入郢都。”于是率领自己的5千前锋部队,直闯楚营。果然楚军一触即溃,阵势大乱。阖闾见夫概部突击得手,乘机以主力投入战斗,楚军很快便土崩瓦解。史皇战死,子常弃军逃往郑国。
丧失主帅的楚军残部纷纷向西溃逃,吴军乘胜追击,到柏举西南的清发水(今湖北省安陆市境内涢水)追上楚军,阖闾欲立即展开攻击,夫概认为乘其半渡而击,必获大胜。楚军见吴军追至而未进攻,急于求生,争相渡河。待其半渡之时,阖闾挥军攻击,俘虏楚军一半。
渡过河的楚军逃到雍澨(今湖北京山县境),正埋锅造饭,吴军先锋夫概部追至,楚军仓惶逃走。吴军吃了楚军做的饭,继续追击。楚左司马沈尹戍得知子常(囊瓦)主力溃败,急率本部兵马由息(今河南息县境)赶来救援。吴军先锋夫概部在沈尹戍部突然的凌厉反击下,猝不及防,一下被打败。吴军主力赶到后,孙武指挥部队迅速将沈尹戍部包围。尽管沈尹戍左冲右突,奋勇冲杀,受伤三处仍无法冲出包围。最后沈尹戍见大势已去,遂令其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级回报楚王。
楚军失去主帅,惨败溃逃。此后,吴军又连续五战击败楚军,一路向郢都扑去。楚昭王得知前线兵败,不顾大臣子期、子西的反对,带领亲信逃走。昭王西逃的消息传到军前,楚军立即涣散,子期率部分精兵赶去保护楚王,子西则率残兵西逃,吴军于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农历11月29日攻入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城北)。柏举之战遂以吴军的胜利而告结束。
战争结果
吴军攻占郢都后,进行了屠城,到处烧杀抢掠,引起了楚人的仇恨。
楚昭王出逃后,先逃到云梦,再逃到郧国,郧公之弟企图谋杀楚昭王,结果楚昭王流亡到随国,方才安定下来。
伍子胥进入郢都后,寻得楚平王之墓,开棺并鞭尸三百,又寻找楚昭王。随国收留楚昭王,阖闾命随国交出,但随国因为占卜结果不利而拒绝。
申包胥得知伍子胥鞭尸,派人指责伍子胥,并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春到秦国求救。秦哀公命大将子蒲、子虎率五百乘战车联同残余楚军南下帮助楚复国,败吴军于沂,楚将子西也率兵于军祥击败吴军,秦楚联军也灭亡了吴的属国唐国。此时,越国乘吴国内空虚发兵进袭吴都,夫概又企图夺取王位,吴王阖闾被迫于同年九月撤离楚地,引兵东归。楚国虽然复国,但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战争影响
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吴国在经过6年的“疲楚”战略后,一举战胜多年的强敌楚国,给长期称雄的楚国以空前的创伤,从而使吴国声威大振,为吴国进一步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争评价
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尉缭子:“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明代史学家王世贞:柏举之战虽能乘胜入郢,而班处其宫,使秦师得用其救,再合再败而后归,又不能预防夫概之为内孽。
魏昌《楚国史》:柏举之战,吴几乎灭楚。
范文澜: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
吕思勉: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对比最悬殊的战役。
版权所有 翻历史网 Copyright 2018-2022 皖ICP备1502110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