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元和九年冬,当淮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发兵作乱时,宪宗抓住这一机会,果断地作出征时淮西的决定,以严绶为申、光、蔡招抚使,督诸道兵招讨吴元济,命内常侍知省事崔潭峻监其军.揭开了元和削藩战争的序幕。
讨伐淮西的战争自元和九年十月开始,到十二年十一月结束,前后延续了3年之久。淮西镇是一个有相当战斗力的武装集团。《新唐书•吴少诚传》云:“自希烈以来,申、蔡人劫于苛法而忘所归,及耆长既物故(死为物故),则壮者习见暴掠,恬于搏斗。地少马,乘骡以战,号骡子军,尤悍锐。”
面对较强的敌手,唐军未能集中兵力统一指挥。当时9万之众,由各地分别出兵,威力不大。加之宦官监军,阻碍军事,以致旷日持久,进讨无功。而且吴元济的叛乱还得到成德节度使(镇治恒州真定,今河北正定县)王承宗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的支持。此二镇因有唇亡齿寒之虑,联名上表请赦吴元济。遭到朝廷拒绝后.即发兵遣将,分赴各地进行破坏活动。
元和十二年(817年),宪宗命裴度以宰相兼彰义节度使(即淮西节度使),充淮西宣慰处置使,驰赴前线(驻郾城),指挥全线战事。大将李塑受任为唐、随、邓节度使,积极筹划直捣淮西腹心的行动。他们取消了宦官监军,充分发挥将领的才能,士气大振。李塑是德宗时收复京城的名将李晟之子,沉勇有谋。他到达唐州(今河南泌阳县),首先巡视士卒,慰问伤员。先后俘获招降敌将丁士良、吴秀琳、李忠义、李佑等,推诚相待,对投降士卒也实行宽大政策。为了掌握敌方情况,“恕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当时,淮西粮食将尽,居民逃到政府军辖区的达5000余户。淮西大将董重质率主力骡军守洄曲(在今河南汝南北、郾城东),蔡州的西南面防务空虚。在充分掌握敌情的基础上,李恕制定了乘虚袭蔡的用兵方案。
是年冬十月辛末,李塑率将士9000人,分作3队,以李佑、李忠义帅突将3000为前驱,自与监军将3000人为中军,命李进诚将3000人殿其后。部队从文城栅(今河南遂平)出发,东行60里,到张柴村(在今河南汝南),天色已晚。稍事歇息,留500人拆断通洄曲方面的桥梁,然后连夜引兵继续东行。众将问行军去向,李塑才说:“入蔡州取吴元济厂这时风雪交加,从张柴村到蔡州70里路,部队急行军于四更时分赶到蔡州城下。
自吴少诚拒命,政府军不到蔡州已30多年,故城上毫不戒备。李佑、李忠义率部攀登城桓,杀死守兵,留下更夫照常打更。进入城内,如法炮制。待天亮鸡啼时,官军已全部入城。吴元济得汛,帅左右登牙城拒战,不消几个时辰,便被生俘。李塑入城,先访得董重质家属,好生款待,发信招降,“重质遂单骑诣恕降”。申、光2州闻讯,也于当天投降。淮西之战至此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讨伐淮西的战争,是宪宗对藩镇用兵并取得一系列胜利的关键,也是改变中央同藩镇力量对比的转折点。削平淮西,强藩悍将无不畏惕,朝廷声威由是复振。它坚定了宪宗“志平僭叛”的决心,鼓舞了唐军的士气。
这一重大事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河北、山东的割据藩镇在惊惧之余,开始寻求自己的归宿了。短短几年间,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山东淄青镇是实力最雄厚的叛镇之一。在平淮西的过程中,李师道虽曾施展阴谋,然并未能改变战争的进程。淮西的平定使他胆战心悸,终于“遣使奉表”表示归顺。刚迈出赎罪的第一步,旋即反悔。但此时山东军民人心所归,已由不得他了。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宪宗下诏宣布李师道罪状,并遣各路方镇围攻郓州(今山东东平北)。在郓州被围之后,淄青大将刘悟以万余人屯兵阳城(今山东阳谷县东北),知师道必败,回军取郓州冶所须昌,杀李师道,以淄青12州归附朝廷。仅用半年时间,唐军即全复山东,结束了淄青镇54年的割据状态。范祖禹在《唐鉴》中评论道:宪宗平淮西后,“取淄青如反掌,不惟乘用兵之易,盖人心先服故也。”
版权所有 翻历史网 Copyright 2018-2022 皖ICP备15021109号-3